1. 首頁 > 臨床研究

針刺尸體、活體穴位所發電流的研究

日期:2017.06.21 人氣:46

【摘 要】 目的 從電化學科學規律角度研究針刺穴位組織的電流變化,證明針刺穴位能夠產生具有電位差、電流的電化學效應,其原始效應物質為電子、離子。方法 1、將12只ICR實驗小鼠按其存活及處死后的整個時間過程分為:A組(健康活體),B組(死亡1 h),及C組(死亡28 h);先將針灸針分別刺入每只經麻醉的ICR實驗小鼠左側的曲池與后三里穴,用數字顯示電流儀測量觀察2min并記錄產生的電流變化,后將該小鼠處死;待該小鼠處死1 h、 28 h后再分別對其右側的曲池與后三里穴,并用數字顯示電流儀測量觀察2min并記錄產生的電流變化;記錄的數據再制表分析。2、將針灸針分別垂直刺入9名實驗志愿者的肩髃、肩髎穴位中,用數字顯示電流儀測量觀察2min,記錄產生的電流變化,數據再制表分析。結果 1、針刺實驗小鼠A組的所發電流在83~ 1μA區間,并一直呈現由高向低的電流變化,電流發生率為100%,電流的平均差值為35.92μA; B組所發電流在41~ -1μA區間,并一直呈現由高向低的電流變化,電流發生率為100%,電流平均差值為21.58μA; C組所發電流在148~ 1μA區間,一直呈現由高向低的電流變化,電流發生率為100%,電流平均差值為68.92μA。2、不銹鋼針灸針刺入人體穴位所測9名志愿者所發電流在-44 ~ 67μA區間變化,并一直呈現向以0為軸心的電流減小的趨向變化,電流的發生率為100%,電流平均差值為55μA。 結論  針刺穴位能夠產生具有電位差、電流的電化學效應,其原始效應物質為電子、離子。

針刺生物活體會產生電流嗎?針刺生物死后尸體會產生電流嗎?針刺穴位組織最初的原始效應以及原始效應物質是什么?針刺穴位所測到的主體電流是機體原有的生物電呢?還是具有針刺效應的電化學效應電流?這應是針刺機理研究必須面對的根本問題;本研究就是從最基本的電化學效應的科學規律入手,以求探明:針刺穴位所產生的最初原始效應物質及最初原始電化學效應。

 


1 對象和方法


1.1實驗1 針刺ICR實驗小鼠穴位所發電流的測定

1.1.1器材儀器 0.80㎜×40㎜(蘇州、天協牌)不銹鋼針灸針,(杭州、峻嶺)JL數字顯示電流儀。

1.1.2實驗對象 12只ICR實驗小鼠,選用浙江中醫藥大學動物實驗研究中心健康合格ICR實驗小鼠,并即在該中心進行實驗,合格證號:SCXK(滬)2007-0005。

1.1.3實驗方法 隨機將12只ICR實驗小鼠編號,按其存活時、處死后1 h及處死后28 h的三個階段分為:A組(針刺左側健康活體穴組),B組(針刺右側死亡1 h穴組),及C組(針刺右側死亡28 h穴組)。先用3﹪戊巴比妥按0.1ml/10g分別對實驗小鼠進行麻醉,后將針灸針分別刺入每只經麻醉的A組實驗小鼠左側的曲池與后三里穴(每穴一枚針、刺入5㎜),用數字顯示電流儀測試電極分別連接于那兩枚針上,測量觀察2min并記錄所產生的電流變化,然后再將該小鼠(用強力頸椎脫位法)處死;該小鼠處死后1 h即為B組,而后再分別對其右側的曲池與后三里穴(每穴一枚針、刺入5㎜),用數字顯示電流儀測試電極分別連接于那兩枚針上,測量觀察2min并記錄產生的電流變化,拔出針;待拔出針后27 h(即小鼠處死 28 h后)該小鼠即為C組,最后,再分別對其右側的曲池與后三里穴(每穴一枚針、刺入5㎜),用數字顯示電流儀測試電極分別連接于那兩枚針上,測量觀察2min,記錄產生的電流變化;相關數據整理、制表分析。



1.2實驗2 針刺人體穴位所發電流的測定

1.2.1器材儀器 0.25㎜×40㎜不銹鋼針灸針,峻嶺JL數字顯示電流儀。

1.2.2實驗對象 9名志愿者。

1.2.3實驗方法 按順序隨機將9名志愿者列為實驗對象,選取實驗對象的左側肩髃、肩髎穴常規消毒,將已消毒滅菌的針灸針分別垂直刺入20㎜,再用上述數字顯示電流儀的兩個測試電極分別連接于被測的那兩枚針灸針的相關針柄上,接通開關后觀察2min,并分別對所產生的相關電流數據進行記錄、制表分析。

 


2結果

2.1 針刺ICR實驗小鼠穴位所發電流的測定

針刺12只ICR實驗小鼠A組(針刺活體左側)曲池、后三里穴2min的所發電流在83~ 1μA區間,并一直呈現由高向低的電流變化,電流發生率為100%,電流平均差值為35.92μA。針刺12只ICR實驗小鼠B組(針刺死后1 h右側)曲池、后三里穴2min的所發電流在41~ -1μA區間,一直呈現由高向低的電流變化,電流發生率為100%,電流平均差值為21.58μA。針刺12只ICR實驗小鼠C組(針刺死28 h右側)曲池、后三里穴2min的所發電流在148~ 1μA區間,并一直呈現由高向低的電流變化,電流發生率為100%,電流平均差值為68.92μA。具體數據請見表1。

表1、12只小鼠活時及死后針刺曲池、后三里穴所發電流發生率分析表(μA)

No 體重g A組 A組差值 B組 B組差值 C組 C組差值 

1 19.4 28~6 22 24~0 24 120~37 83 

2 18.5 21~4 17 23~3 20 102~43 59 

3 19.1 36~2 34 9~-1 10 123~67 56 

4 21.2 36~9 27 34~2 32 43~8 35 

5 18.3 15~2 13 16~7 09 59~13 46 

6 20.0 83~2 81 38~3 35 96~18 78 

7 18.3 58~8 50 41~6 35 38~12 26 

8 19.7 34~4 30 31~1 30 148~40 108 

9 17.9 61~8 53 12~2 10 112~1 111 

10 20.0 59~1 58 24~2 22 89~3 86 

11 17.3 23~3 20 11~0 11 104~28 76 

12 18.5 28~2 26 26~5 21 93~30 63 

合 計 228.2 83~ 1 431 41~ -1 259 148~ 1 827 

均 數 19.02 35.92 21.58 68.92 

發生率 100% 100% 100%



2.2 針刺人體穴位所發電流的測定

針刺9名實驗志愿者左側肩髃、肩髎穴2min的所發電流在-44 ~ 67μA區間變化,并一直呈現向以0為軸心的電流趨向變化(即電位差不斷減小,其間偶有電流峰值出現但無明顯時間規律),電流發生率100%,電流平均差值55μA。具體數據請見表2。

表2、針刺志愿者人體左側肩髃、肩髎穴所發電流發生率分析表(μA)

No 性別 年齡(歲) 電流變化(μA) 電流差值(μA) 

1 女 69 -20~13 33 

2 男 52 -9~43 52 

3 女 65 -44~18 62 

4 男 78 -37~16 53 

5 女 75 -4~23 27 

6 女 77 -6~67 73 

7 男 72 -24~48 72 

8 女 54 -12~39 51 

9 男 23 -25~47 72 

合 計 565 -44~67 495 

均 數 62.78 55 

發生率 100%



3 討 論

3.1實驗顯示“針刺尸體或活體動物穴位,他們的電流發生率都是100%”,這就證明:針刺穴位所發生的主體電流不是活體動物的生物電,而是電化學效應電流。因為一方面金屬針針尖針身的表面形態、電子分布密度不同,其材料(任何金屬都有不同程度的雜質)的原子結構、電子構型、間距、分布、離子狀態等均存在差異;另一方面人體穴位組織中存在各種生物離子、大分子、酶等需要吸收電子的生物物質的電解質溶液;所以刺入人體穴位組織(電解質溶液)的金屬針之間會因電子分布差異以及生物物質作用而形成電位差、產生電流。[1、2、3、4、5、6]

3.2實驗顯示“針刺尸體或活體動物的穴位,其所發電流都在作趨向0電流變化”,這就證明:針刺穴位所發的主體電流不是活體動物生物電,而是電化學效應電流。由于電化學原電池電流源于初始電極間的電位差,隨著電極間的電子交換流動,電位差會逐漸減小并趨向于0;(雖然實驗只觀察了短短的2min)但是實驗顯示的“趨向0電流變化”與電化學的上述規律完全一致。[1、2、3、4、5、6]

3.3實驗小鼠A組(針刺活體)電流平均差值大于B組(針刺死后1 h尸體),這可能是由于A組小鼠是活的,其電解質溶液中所具有的流動性(需要吸收電子)的生物物質要多于B組剛死1 h的小鼠。[1、2、5、6]

3.4實驗小鼠C組(針刺死后28 h尸體)電流平均差值大于A組(針刺活體)、B組(針刺死后1 h尸體),可能是由于C組已死亡28 h的小鼠,其體內的不少生物物質已得到分解,故其體內電解質溶液中所具有需要吸收電子的生物物質要多于B組(剛死1 h)、A組(活體)的小鼠。[1、2、5、6]

3.5針刺人體穴位(有異于針刺實驗小鼠)所發電流的雙向性,可能是由于人體電解質溶液中的生物物質活性與ICR實驗小鼠不同;也可能是由于人體未被麻醉而ICR實驗小鼠則實施了麻醉,故人體電解質溶液中所具有的活動性生物物質要不同于實驗小鼠。[1、2、5、6]

3.6針刺穴位的電化學效應應該是針刺的原始效應。由于針刺穴位的第一作用就是金屬針與穴位(任何穴位組織內外都具有)的電解質溶液發生作用,而電化學效應的本質也就是金屬與電解質溶液的作用;又由于電化學效應能形成電位差、產生電流,并且能使得所發電流趨向于0的變化,而無論是針刺尸體或活體動物的穴位都能形成電位差、產生電流,并且能使所發電流作趨向于0的變化;因此:針刺穴位的原始效應是針刺電化學效應,其原始效應物質為電子、離子。


 


參 考 文 獻

[1] 楊宏秀,傅希賢等.大學化學.天津大學出版社,2001:106~108.

[2] 孫秋霞,材料腐蝕與防護.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1:34~59;84~88;101~103.

[3] 張大同.不同材質針灸針的電化學實驗.上海針灸雜志,2003.22(5):33-34.

[4] 張大同,沈瑾.針刺電化學效應的相關實驗及啟示性結論.中華醫學實踐雜志,2006.5(8):858-860.

[5] 張大同,張超倫,陸建軍.一種電化學針灸毫針及皮內針的多頭表面特性差異裝置.發明專利公報,2006.22(35):32.

[6] 張大同,沈瑾.3000枚臨床使用針灸針腐蝕現象的研究.中外健康文摘·醫藥月刊,2008.5(4):42-43

 


 


你覺得這篇文章怎么樣?

0

標簽:
相關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聊天APP| 伊人久久综合精品无码AV专区|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厂| 中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久免费| 色噜噜综合亚洲av中文无码 | 伊人久久无码精品中文字幕| 曰批全过程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 |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花野真一 |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内射| 变态SM天堂无码专区| 色国产色无码色欧美色在线 | 亚洲AV无码久久久久网站蜜桃|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 精品无码人妻久久久久久|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看无码| 亚洲爆乳AAA无码专区|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播放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东京热人妻无码一区二区av|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3D|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无码人妻黑人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第一区揄拍无码| 性色av极品无码专区亚洲| 无码中文av有码中文a| 亚洲日韩看片无码电影|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AV | 久99久无码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无码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之日韩精品| 中文无码久久精品| 久久人妻av无码中文专区| 手机永久无码国产AV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