撳針,又稱為撳釘型皮內針,是臨床皮內針的常見類型。皮內針刺法又稱“埋針法”,是以特制的小型針具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位皮內或皮下,進行較長時間埋藏的一種方法,與古代的“靜以久留”意義相似,其作用是給皮部以微弱而較長時間的刺激,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近年來,撳針療法在骨科臨床廣泛應用,特別是在治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肩周炎、慢性積累性勞損等方面多有報道,我們在臨床應用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積累了一定經驗。
撳針是久留針的一種發展。針埋入皮下后,可產生持續而穩定的刺激,不斷地促進經絡氣血的有序運行,激發人體正氣,從而達到祛除病邪的目的。特別是對慢性頑固性疼痛,在不影響患者活動下給予患者持續性的刺激和治療,相對于傳統針灸固定模式,有著明顯的優勢。而且這也是針刺治療與運動治療的結合,共同起到了行氣活血、疏通經絡、促進代謝的治療目的。傳統針灸容易出現斷針、彎針、滯針現象,給患者帶來痛苦和不適感。但撳針十分安全,只及皮下不達深層,不會傷及臟腑、神經干及大血管,是針法中最安全之一。而且,因為撳針針體短小,故少有刺痛感,且撳針持續埋藏于皮內或皮下,能給特定腧穴以持久而柔和的良性刺激,暈針現象也比傳統針剌療法更少發生,患者更容易接受。如何以最小的痛苦獲得最大的療效乃是每個醫務工作者應當重視和探討的課題,而撳針療法已經十分接近這種醫患共同的需要,尤其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特別是家庭病床服務,撳針療法簡便、價廉、安全、有效,該療法十分適宜在社區臨床推廣,并且民眾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自己選穴治療,解決常見疾病與癥狀,有可能成為艾灸、刮痧、拔罐之外的又一項大眾化的保健技術。故此,加強研究和培訓十分重要,也應該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這種治療方法。